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传承与互鉴:新时代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原则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1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知识进行分类并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后,学科建设就成为人类的自觉意识和主动筹划的精神活动。学科发展不仅需要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而且也需要对学科话语体系进行自主性建构。通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伦理学学科建设历程,总体上比较偏重学科结构、内容、理论的阐释,话语体系建设的意识觉醒和资源配置力,逊色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处理好学科话语建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实然与应然、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形成既博采域外伦理思想的精华又脉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特征的伦理学话语体系。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5 12 1031805 王淑芹 中国高等教育学四十年:回顾与反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2 中国高等教育学于1983年进入《学科目录》,这是由天时地利、特殊的学科体制、特殊的人物共同催生的结果。高等教育学在建制上“早产”,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研究者很早就有了学科归属,可以在大的学科参照系上通过实践反思和研究生培养而加速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孕育不够充分,先天有所不足。1983年进入建制之后,高等教育学被研究对象超常规发展的节奏所裹挟,又出现了某种后天失调。高等教育学界关于“学科”与“研究领域”之争,源于参照系的不同。高等教育学虽然现在还不是一门“成熟学科”,但它事实上已经是一个“知识的门类”“学术的门类”及“教学的科目”,因而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为了促进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当务之急是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取向,更加注重它的学术使命、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以及学术的立场和精神。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3 21 1302912 周川 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思想与推进路径——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3 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必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支撑。建设教育强国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探寻推进路径。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向为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本导向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课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关键抓手为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点、把高等教育作为龙头、优化师生发展路径、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协同体系为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制度,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高水平双向式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22 33 1471949 薛二勇 教育学的知识构建传统与路径重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4 教育学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认识、理解教育这一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的需要,也为人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教育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传统:一是关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教学方式、技术或技艺的教育学传统,二是试图通过探寻作为人类普遍的、一般的教育实践的规律来构建科学的教育学传统。回到实践哲学以及教育学的哲学传统上,将人置于教育实践的主体位置,从而以人的教育实践来融会两种教育学传统,对于当前的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的推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34 44 1501249 荀渊 学校效率、教师权益与班级规模的博弈——20世纪美国小班化改革前史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5 本文考察美国小班化改革潮流兴起之前影响学校班级规模的多方面因素。文章聚焦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不同利益群体试图改变班级规模的斗争历程。在20年代,高举效率大旗的城市督学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利用班级规模研究的“科学依据”,突破外部机构设定的班级规模上限。在60年代,深受工作条件困扰的教师群体通过教师工会与集体谈判,将班级规模上限写入教师聘用合同,以求缩减班级规模。两组围绕班级规模的博弈揭示了美国学校历史中复杂的权力与利益纠葛,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过往与当今时代小班化改革所面临的种种冲突。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45 57 1624532 王慧敏 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6 维果茨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心理学领域,推动心理学的发展。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1)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有机连接。维果茨基对许多心理学现象展开了复杂的文化分析,无缝连接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系统,将心理学的概念、框架等视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2)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模式。维果茨基和马克思在理论建构中都将合作性的社会活动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将人造物作为交换物质,都使用了辩证的分析与综合解释各自的研究现象。(3)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维果茨基受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启发,致力于建构一种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上的“心理唯物主义”。(4)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原则。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58 68 1110957 麻彦坤 数字社会的抽象统治及其超越路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7 抽象统治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它塑造了支配市民社会的利益取向,构成了机器大生产中劳动者的抽象化危机,将现代社会置于程序化的路径依赖。抽象劳动是抽象统治的现实基础,抽象时间则是抽象统治的规训方式,资本主义的时间暴政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数字抽象是抽象劳动的时代形态与最新进阶,数字资本主义实质是由包括资本、私有制度与一般数据所统摄和操控的社会系统。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在数字时代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力支撑。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69 78 1304630 潘斌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概念释义、演进逻辑与优化理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8 “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独特地位和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历经从“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到“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再到“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发展演进。这一历史演进过程,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党的建设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党的“根本性建设”的动态发展与历史演进启示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必须紧紧抓住党的根本性建设这一“牛鼻子”,积极凝练和打造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话语,与时俱进完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等。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79 90 1699403 于安龙 全球海洋秩序与中国海洋战略选择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09 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从不同角度分析全球海洋秩序的发展态势,为中国更好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与自身利益的海洋战略提供新的选择。在当代国际关系重回现实主义逻辑的大背景下,海权国家之间的竞争、妥协与合作将会成为新的主题之一,全球海洋秩序的重塑也将不可避免。为适应大国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战略格局演变,中国必须在海权力量建设等相应问题上做出新的努力,以期达到平稳地促进全球海洋秩序得到改善的基本目标。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91 103 2143076 李冠群 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接续性考察——基于三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比较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0 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方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实践为依据,分析考察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基于三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成就的比较,党领导人民从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优化、贫富差距治理等方面接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了伟大成就,体现了追求“做大蛋糕”“做优蛋糕”和“分好蛋糕”三者相统一的历史逻辑。基于三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路径的比较,党根据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了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体制,既一以贯之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又符合了不同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接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实践逻辑。三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接续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接续夯实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接续完善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接续巩固走向共同富裕的结构基础,体现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逻辑。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04 115 1732289 尹俊 墨子“明鬼”论与先秦“赏善罚暴”法律观念的盛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1 上博简《鬼神之明》篇面世以来,学界关于该篇是否为墨家文献聚讼纷纭。阐释《鬼神之明》篇旨可回观涵盖“明鬼”论的更为宏阔的传世《墨子》。本于“兼爱”,墨家劝善戒恶歆惧世人,明鬼原是墨家正义观的一种独到表述。这种“贵义”的规范诉求不免抵牾于现实的失范情态,于是墨子重拾传统神权法因素,塑造权威要素以填补规范信仰的缺失。因此,“明鬼”论说始终通过“赏善罚暴”语句彰显其政治法律功能,并具体表达“不杀不辜,不失有罪”的罪刑原则。墨家“明鬼”论既成为赏刑之法的话语渊源,也因渲染性恶而趋近于重刑理论。墨家“明鬼”论及《鬼神之明》篇旨反映了先秦赏刑理论史的展开,亦是考察信仰与法律关系理论的范例。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16 125 1755623 马腾 民法典背景下保险人信息提供义务的完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2 《保险法》以格式免责条款作为划分保险人信息提供义务强度的标准,存在逻辑缺陷,在实践中引发争议和混乱。《民法典》在格式条款订入规则中扩大了条款提供方提示说明义务范围,借鉴其理念并结合保险合同自身特点,构建以条款重要性、信息获得可能性和利益均衡性为标准的多层次保险人信息提供义务体系更为合理。扩大保险人信息提供义务范围的同时,应降低保险人义务履行之证明标准。保险人提供投保人签署或摘抄含有保险人履行义务内容的声明,可认定保险人已完成信息提供义务的初步举证责任。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26 135 1503701 刘竞,骆小春 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对外开放:现实背景、核心特征与原创贡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开放道路,这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是内外联动的开放道路、规则重塑的开放道路、创新驱动的开放道路、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开放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彰显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国际关系学说和分配学说;实现由渐进式开放向系统性开放跃升,取得全球“共性”与国家“个性”辩证统一、改革与开放辩证统一的发展范式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世界经济平衡协调包容发展,实现了实践路径重大创新。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36 149 1974625 王俊 “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4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偏好杜诗中的宫廷“秘闻”,反映了作者与诗人相通的“微而显”的史学意识;笔记小说多着眼于诗艺,由此展开对杜诗艺术的评论。前二者关注点虽有别,但都注重杜诗的历史性,后者则关注杜诗的艺术性。不同的用诗和论诗指向,形成以杜诗为核心的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从史源角度看,早期“杜诗入史”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杜诗学话语体系,为重勘诗史关系,特别是省思“诗史互证”学术传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例证。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50 160 1746953 吴夏平 《四库全书》与清代吴地《诗经》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5015 《四库全书》的编纂、《四库总目》的著评都与吴地《诗经》学者存在密切关联。民间进献之《诗》学图书多有出于吴地藏书家者。清廷关注吴地文化与学术,斟酌收录当下吴地学者的《诗》学著作,内中隐含有政治考量,顾栋高、李光地与杨名时学派皆受到特殊的青睐。 2023年10月25 00:00 2023年05期 161 164 1271379 刘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