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中间地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1917—1937年北京高校报刊史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1 1917—1937年,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北京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而北京高校报刊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记录者。北京高校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更多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或一种哲学、经济学理论进行传播与研究;主要方式有演讲传播、图书介绍、译文摘录等,特点表现为间接传播为主、侧重学理探讨、差异性明显。北京高校报刊和部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和传播,属于中间地带的传播,存在零散而不系统、局部而不全面等不足。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5 16 1670565 林绪武 单一但分层的国际秩序的根源及其演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2 国际秩序加速演化,地缘政治冲突、产业变迁、治理失衡、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国际秩序的“突变”、国际秩序的“分层”结构以及不平衡发展,削弱了“大合流”的动能,“分流”的势头呈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塑造了“单一”的全球体系,“单一”并不意味着均质和同一,反而,差异性造成了多样性,多元主体互动规定了边界,塑造了身份,构成了国际秩序演进的核心动力和逻辑。国际秩序的变迁越来越超出了国家的范畴而有了更大的时空含义,只有扩大国际秩序的时空框架体系,探究人类社会秩序的演进逻辑,国际秩序的研究才能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的狭隘视角,以多元鲜活的人类历史经验作为一面镜子,透视当下剧烈变迁的国际秩序的来龙去脉。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7 35 3125029 孙兴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的基本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做出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系列经典论述。这些经典论述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立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主要讨论工人的劳动问题;二是针对特定群体,主要讨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三是突出特定内容,主要讨论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四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双向命题”,阐发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辩证关系;五是基于策略式阶段划分,阐发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劳结合”思想。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36 46 1598970 张应强,唐宇聪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内涵特征、现实挑战与培育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4 推进高校教学评价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和内生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重管理轻发展”的倾向,忽视高校教师的主体参与性,并未真正有效地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如何超越监管和问责,走向自主性的教学质量建设,真正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呼吁高校教师认同教学评价主体身份,提升自身教学评价素养?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对自身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业表现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时代变化、国家需求、学校定位以及学科专业特点等因素,以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价值引领,通过有效地收集评价信息、解读评价结果和持续改进教学等达成教学质量提升所需要的一种素养。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存在个体内生性发展动力缺失、学校环境“有效性支持”缺乏、教师教育忽视培育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可以从高校教师主体努力、高校组织优化环境和教师教育改革三方面着手培育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素养。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47 57 1548631 李兴洲,唐文秀,王志勇 规范与促进——对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高校实践的审视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5 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一项国家制度,自2014年教育部在江苏、广西启动认证试点以来,先后经历了入轨、逐步铺开到制度化实施阶段。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在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工作大政方针,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行为,促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素质,健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高校更加重视师范类专业、考生更加青睐师范类专业、学界更加关注师范类专业和社会更加关心师范类专业的基本局面。同时也发现,认证进度呈现区域化差异、重视程度出现校际差异、投入精力表现个体差异,对认证制度的价值意蕴理解不深,复杂性认识不足,共性问题研究不够。为更好发挥其制度优势,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运行机制,督促行动者精力投入,强化对课程评价突出问题的专题性研究。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58 71 2452300 田腾飞 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6 中国社区心理学起步较晚,近几年开始快速发展。首本教材《社区心理学导论》以儒家“五德”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话语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如传统文化如此丰富,仅以儒家“五德”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否有疏漏;儒家“五德”究竟具有哪些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心理学化”,以便进行有效心理评估等。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实践的两条路径,其一是通过社区心理服务,在基层社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其二是通过提升居民社区感,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助力基层社区建设和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72 79 1013800 杨莉萍,朱政光 党内监督的演变及未来展望——基于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历史回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7 作为政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加强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自我革命的鲜明体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它不仅能营造权力要受监督的共识,而且成为探索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从成立或恢复党内监督机构、重视民主监督、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实践创新等方面,积极推动党内监督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透过其演进历程可以看出它呈现四大特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与现代国家治理融合共进;注重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注重系统性整体性谋划。着眼未来,规范权力运行、将政治监督置于首要位置、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是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抓好的重要领域。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80 89 1394997 陈朋 重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8 “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议题,但“异化”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笔记本”和“第三笔记本”中存在差异,《穆勒评注》构成“第一笔记本”和“第三笔记本”之间马克思异化观转换的中介。在“第一笔记本”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现象的积极批判遵循的是主客二分的自我异化逻辑,而并非费尔巴哈式消极异化概念的应用。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揭示出隐藏在经济关系背后的交往异化,力图以此扬弃“第一笔记本”中对异化劳动现象主客二分式的自我异化逻辑。在“第三笔记本”中,马克思将感性个人视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场域的“对象性关系”中搭建起异化复归的实践逻辑,在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关注中完善异化复归的理论逻辑,实现了对《穆勒评注》中异化逻辑的理论延续与现实超越。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90 97 1112317 冉力文,成龙 股东会电子化中股东平等原则的规范构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9 出席股东会是股东行使自身权利、治理公司事务的基本路径。委托代理人出席或书面表决等方式系原《公司法》认可的股东现场出席股东会的合法替代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均存在不足。鉴于实践效果上电子化表决在提升参与度和确保表决真实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可以通过电子通信方式召开电子股东会,进一步提高了股东参与度并克服了传统的两类替代方式的弊端。该规定是对实践中已广泛采用的股东会组织方式合法性的确认。然而,新《公司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充分考虑到电子股东会制度可能引发的股东知情权行权差异和潜在的股东不平等问题,也并未对上述问题以及电子股东会可能发生的程序瑕疵、系统障碍作出针对性的预防和救济规制。实施电子股东会的公司应当保障不同参与方式的股东均可以充分行使权利,制定电子股东会决策程序瑕疵、出现系统故障时的预防和救济措施,以全面有效发挥股东会应有的功能。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98 109 1609846 陈景善 秦唐间盗罪的变迁:游牧法因素介入下的连续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0 中原农耕区的盗罪具有多维性,在“狭义”盗罪外,还有特殊物之盗、特殊主体之盗、特殊手段之盗等。对狭义盗罪,要计赃定罪,实行“实刑主义”,不处死刑。相反,财产性是游牧族群法主要甚至唯一的维度,重财轻人,盗罪至死是草原盗罪的一大特征。在一般情况下,游牧群族法实行“赔偿主义”。盗罪的维度主要由文明类型所决定。秦唐间盗罪的连续性,是在游牧族群法因素介入下的“连续性”。《唐律》规定的倍备制度是游牧法传统在汉地“文明化”的结果。包括盗罪在内的中华法治文明的连续性,乃是游牧文化因素介入下的连续性。农、牧互动以及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是这种连续性背后的秘密。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10 125 2862262 张春海 《貂蝉》在美国:早期中国电影的一次跨国界与跨文化之旅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1 1938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将其精心打造的巨片《貂蝉》特地印上英文字幕。影片果然不负众望,不仅获得了持续热映与火爆口碑,还吸引了上海回力球场经理、前埃及拳击冠军海格的关注。于是,兼任上海金城影业公司经理的海格果断买下其海外放映权。1938年11月,《貂蝉》在从未放映过电影且并不具备放映功能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轰动首映。《貂蝉》的出海途径及其在美国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效果,不仅使其成为早期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一段银幕传奇,也力证了在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因地制宜的营销策略与影片本身的文化独特性及真实性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26 136 1671966 柳迪善 论狂草拓扑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2 正如拓扑学是最基本的几何学,狂草图象乃汉字图象最根本的几何学。书法是超越文字的图象创造。狂草图象最具超越图象的极端抽象性,具有身体性和事件性,因此也具有表演性。这种表演与深刻的图象直觉相关,指向汉字图象的极端形态,改变汉字图象的结构,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关系,显示出以自由创意改变汉字图象秩序的艺术力量。狂草图象的时间结构渗入空间结构中,成为相对论时空的四维结构。追求极限的精神,与汉字图象的限制,造成狂草图象的拓扑艺术。狂草图象可以拓扑学的数学本义进行分析,从中可见狂草的连通性与紧致性如何形变汉字图象。狂草图象以汉字图象的非语义性,借助通感、灵感将图象转变为音乐。狂草的音乐性特质体现在以书写的整体图象企求艺术上的超验之境。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37 147 1799695 骆冬青 论马瑞戴尔·勒苏尔《女孩》中的交叠性身份叙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3 马瑞戴尔·勒苏尔是美国左翼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为当今世界文坛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勒苏尔的小说《女孩》是一部有关身份叙事,构建以“姐妹情谊”为纽带的女性共同体的作品。小说以经济大萧条时期边缘女性群体的叙述为主线,其叙事声音中透出权力之间的交锋,揭露了男权统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现出边缘女性群体的反抗和对身份的诉求。不仅如此,小说关注性别、阶级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交叠性与融合性,这超越了单一的“女性共同体”信念,展现出边缘弱势群体寻求团结一致、突破重围、寻找自我身份的努力。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48 157 1581000 韦清琦,刘丹丹 阐释与反思:现代化转型期当代青年意义需求的偏好、影响及应对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4 当代青年处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关键期,成长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革的重要节点上,他们感受意义的方式、对待传统意义体系的态度、获得意义的路径等均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极具代际特征的意义需求偏好。概言之,现代化进程中世俗化生活世界的凸显,催生了青年对具体性意义与“微叙事”的偏好;社会呈现的视觉化走向,加剧了青年对意义的形式和技术偏好;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促使青年不断走向对既有意义的解构;作为现代社会的原住民,当代青年表现出对意义突变与创新的积极追求。要客观全面辨识这些转向产生的逻辑及其多重影响,在承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兼具批判与建构功能的价值引领,更好地激发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作用。 2024年08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58 168 1768575 闫方洁